• 简体中文 | English | 日本语

千姿百态也成林——赴澳大利亚学习有感
    这次,有幸随大连市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团赴澳大利亚学习三个月,应感谢各级领导对我市英语教育的重视,对英语教师的队伍建设的重视,感谢市政府为我们英语教师提供了一次学习并亲身感受英语语言氛围,学习外国语言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的机会。同时,这次培训也激发了所有英语教师的工作热情,推动了外语教师更好地投入到外语教学工作中去。三个月的国外学习生活,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丰富。下面我就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情况做一个汇报。

     一、  澳大利亚教育的特点

1、重视学生的主体意愿。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过现今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澳大利亚的学校考察中发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随处可见。我们曾观看了一节体育课,从感性角度说,体育课是以锻炼身体,培养动作技能为目的。而我们所看到的这节体育课,教师将知识、技能、运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首先,学生自动分成四个组排好,教师出几道智力题,回答的又快有准确的两个学生成为这节课的课长。然后,老师再出几道题,答对的学生可以选择活动项目,再由全体学生举手表决,确定本节课做“打点游戏”。课长从老师手中拿到钥匙,打开体育器材室的门,拿出球,学生分为两组,用球互相击打。在游戏中,如果发生状况,教师回立刻喊“停”,并由学生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如,球抛得太高危险等。然后再继续活动。整节课好像教师在随着学生的意愿选择教学活动,但实际是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澳大利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依据。我国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原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内一家最大船运公司的总经理,皆毕业于澳大利亚的墨而本大学。他们曾在电台做节目是说“墨而本大学的精髓就在于团队精神”。合作是他们获得了成功,这也成为他们经营企事业的主导思想。未来的世界,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寻求发展。一次,小组学习是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在学校参观时,我发现了一种小组评价记录簿。首先,小组学生一起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并设计出自己小组的象征图案。然后选出小组长,其他人也各负其责:任务设计者、记录员及资料组织者。大家一起制定小组的活动规则和合作目标。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评价,并做到倾听、分享、讨论甚至争执。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并纠正自己。

3、培养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同样是澳大利亚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他们倡导“做中学”,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曾观摩了一节调查研究课。首先,教师给出调查的主题,然后讲解了做调查的要求:1)、选择自己要调查的主题,题目要小。如:癌症。要调查这种疾病的历史。2)、要了解这种疾病形成的原因,所处的时代、将如何发展及如何治疗等。要运用五个词“什么、在哪、谁、为什么、怎样”,进行提问及解答。3)、进一步调查此类疾病的种类,防治措施等。然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大量有关疾病的各类资料,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可以从互连网、图书馆、医院等地方查询到相关信息。最后教师规定了完成任务的时间,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这节课就结束了。老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时间去工作,而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走入社会,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获得信息,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澳大利亚,近两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见到一个圆环时,坚持说这是“零”。家长多方启发说可以是“圆”,或者是“球”等。但孩子坚持说是“零”,因为老师说这是“零“。于是,家长将老师告上了法庭。结果老师败诉,包赔了损失。原因是老师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这也是违法的。他们非常重视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他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发挥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活动,如,在一节设计课上,老师让学生设计一个“服装秀”或“发型秀”等。学生们有的用纸制作出各类服装,有的则用彩色喷胶及化妆品,将自己打扮的怪模怪样。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这哪能出的了门。但这些孩子到了学校,却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在那里,任何出奇怪诞的事情在老师的眼睛里都是孩子思维能力的表现,都回受到保护与肯定,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澳洲人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原因。当我们在教室中看到学生有的用右手,有的用左手而写出来的不同的笔记时,我们更可以感受到澳洲人们对于人的个性的发展的重视及孩子成长所处于的宽松、人文、优沃的生活环境。与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相比较,真是觉得很惭愧。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所培养出来的,经过教师修修剪剪的一批批整齐划一、茁壮的小树,这是否是正确的呢?”

5)、可选择的多样的作业形式。澳大利亚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多维的思维能力还表现在作业形式上。在每个学生作业本的第一页,大多粘有一张包含了十余种作业形式的表格。每天,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三种形式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写单词这一项,作业形式就有很多种,如:图画单词,拼图单词,单词连接,金字塔单词,滑稽书写等。有三角形的,有圆型的,有方型的,有带有表情的图画等。使学习充满了趣味性,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语言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的记忆活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6)、双向的评价形式。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我们现有的考试升学制度.澳洲的学校教育评价由实施的就是双向评价,而且各占50% .以考大学为例,过程性评价评价由高中学校的老师评定,考查内容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实践能力等,而且学习态度在评价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只要你努力了,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会受到老师的好评,终结性评价由教育部门统一命题,学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可以选择最高的一次分数作为入学成绩,.两种评价结合在一起,决定学生能否升入大学,因此,,学生在平日学习中,不能单纯的掌握课内的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社会实践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学习与感受

我们在语言学校学习时,外教老师在第一天拿来一幅油画,让我们分组讨论这幅油画的色彩特点及其寓意.门外汉的我们都在担心自己的观点是否与画家的本意相符,当我们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对我们说:”我没有权利评价你们的见解是否正确,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眼光,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因此,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的职业就像欣赏一幅画,从多种角度,看多彩多姿的学生,不能随意否定任何一个,”这句话使我们感触很深,在学习的过程中,外教老师们经常让我们从教师及学生的两重身份来感受各自的位置,了解各自的职责.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中外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重新检视自己,使我感悟颇多.

1 教是为了不教.到澳洲学校的考察过程中,我们总感觉他们教师太轻松了.上课时大多时间都坐着,不用组织课堂,有时一节课也没有 说上几句话.开始我们很羡慕他们以为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因素,并向外教老师抱怨,学校教师不认真上课,不展示给我们看.但几次考察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如此,那么他们是如何完成教学的任务的呢?静下心来细想,才发现学习任务大多是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澳洲的教师从学生低年级起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且提倡学生教学生学生管理学生”.教师的不教,是建立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上,而学生的自学也是建立在教师逐渐放手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2、跳出书本教书。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没有教材,教育部门制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师依据该目标自行搜集、查找素材,设计教法,选择最佳时机授课。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学所需要的内容及教学活动所实施的场所等皆来源于实际生活。

我国的教育依据是:“课程标准”。但同时,国家通过教材编写委员会及各类专家为我们提供了相关教科书。随着每一套“课程标准”的出台,与之相匹配的教科书便会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大多研究的是“教材”,而非教育目标”。久而久之,在许多教师的观念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教材”即“课标”。因为,第一,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而设计的,完成了教材的教学任务,就是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教材中提供了详实的范例,既然是专家编写的,那一定是最“经典”的,可“适用度”大。第三,教材为巩固及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情况,提供了各类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学透、学懂、学深……实际上,“课程标准”只是一个目标,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指标。因此,教材很难把握其具体的标准。另外,专家所设计或采用的各类范例自然是很具有说服力,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因为各地区有其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空间,地区差别是不能忽视的,如果将“黔之驴”硬拉到“长白山”上的话,那一定会让人们张口结舌。“实践出真知”,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没有获得实践证明的知识永远是“死知识”,只能是被老师罐进学生头脑中的没有生命的物质,既不能生根,也不能发芽。反之,来源于实践的知识才更具有证明力,经过学生“头脑风暴”而获得的结论才会有“延伸力”。

澳洲的教育倡导“做中学”,学生经常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或总结汇报等。从在澳大利亚时多次与留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大多数刚到澳洲的中国(及亚洲地区)的留学生接到任务后,总是先到图书馆借来一堆相关书籍,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闭门冥思苦想,而最终往往是“越想越空白”(引自留学生原话)。反观当地学生,轻轻松松走出校门,在观察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相关数据,并从多项调查结果中得出结论。不言而喻,在这全程的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要远远超过在教室中获得的。更能加强学生对社会及生活的感知与理解。在澳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每当作社会调查时,经常站在大街上,衡量着每一个路人,试想着哪一个易于交谈,哪一个能询问出点儿东西来,而往往浪费了许多时间。因为当我们向当地人讲明我们是在做社会调查时,他们并没有感到惊讶或意外,好像已经习以为常,绝大多数人都礼貌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甚至热情地请我们尝试着不同类型的事物。因为,这种社会实践是他们所熟悉的、从儿时就开始尝试的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我才深深的体会到:澳洲人的性格便是在这种学习实践中造就而成的,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是“个性”与“合力”的结合。

1963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效应”,就会极大地限制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材在提供了大量的任知目标、范例的同时,也给出了范畴——即限制。长期的“抱书本”使人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遇到问题只能回头找课本。如果说,中国的教师由于教育体制及条件等因素而在辛苦的工作的话,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也是轻松的,因为我们是“照本宣科”。澳洲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片轻闲,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要比我们辛苦,他们的精力全用在课前准备上,用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他们是创造性的工作。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作“教育者”,而非“知识的传递者”。因此,跳出书本教书吧。记得儿子有一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们利用周末到社会去观察,寻找任何“社会违规”现象。可以携带照相机、录音机等。儿子在公园里玩了半天,但同时带回了有人在人工湖下网捕鱼及堆满垃圾的旅游景点的照片,并用愤慨的语气向我诉说着。我想,儿子在这半天里感受到的不但是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两相对比之下,经受情感波动的儿子会感悟更深,教育效果会更好。因此,当我们在备课时、当我们在选择范例时、当我们在设计教法时,不妨回头想一想,“身边有没有更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呢?”它们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来源于你所留心的每一件小事。

 在澳大利亚生活的这段日子里,我发现所有的树木没有长一样的,各家的花园也不尽相同,杂乱无章却各具特色。澳洲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看似松散却又谱出不同的乐章。在我的感悟中,澳洲人的成长是“个性”与“合力”的结合;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是“人文”与“法制”的结合。因此,我选择了“千姿百态也成林”作为我汇报内容的主题,也是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也能象千姿百态的花朵一样,争相开放。

                                               大连市金州区城内小学  纪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