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中文 | English | 日本语

英国俱乐部--英伦·牛津的记忆--记录我在英国70天学习生活的感悟
    2010年的冬季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时光,我荣幸地作为金州新区的代表参加了由大连市教育局组织的英语教师赴英国牛津学习团。11月17日,我们一行11人历经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和辗转,终于到达了我们学习和居住的所在地----世界闻名的牛津之城,开始了我们崭新的探索和学习生活。
  一. 牛津印象
  牛津的地理位置,居于英格兰南部的中心,中古时期,牛津是泰晤士河上的重要渡口。所谓"津",就是"渡口"之意,商贾远道贩运牛群,农夫驱赶牛群往来草场,往往在此涉水渡河,小城因此得名。牛津城给我们最大的意外是牛津大学没有校门。而牛津最大的笑话就是"Where is the university ?"答 "Everywhere".因为现在的牛津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学院联合体,这些学院独成一体,或大或小的一个个风格相近又各有特色的建筑错落地分布在不算大的牛津市区,形成了商业区、居民区和学院混杂的局面。这也是大学城最大的特色---城市和大学合二为一。每个学院都有峥嵘宏伟的高门危墙。在门墙外,车水马龙,确是20世纪;在门墙内,鸦雀无声,仍似中古世纪。 塔尖一排排,一行行,象石笋般挺秀地布满了牛城的天际,远远向上望去,每支石笋都似挺立云端的神像,使牛津直似一座万神聚合的天城。因为在牛津处处都是优美的哥德式尖塔建筑,所以它也被誉为"尖塔之城",因而牛津城也以美丽的大学城闻名于世。
  二. 阿泽德大学的生活
  我们学习所在的阿泽德大学就位于牛津城。阿泽德大学有着怡人的田园风光,参天古木环绕古朴悠久的建筑,恬静,整洁,焕发着迷人的古韵。学校虽不是很大,却是"一应俱全"。学校的师资力量弹性化比较大,除了资深的Herman 教授和外语系主任Saman 及几位老师,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及培训要求聘请牛津大学中的优秀教师或联合其他培训机构,或组织各种活动共同完成。我们所接的培训就体现并受益于这种特色。学校特意为我们聘请了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Sarah 老师和牛津大学著名学者Amanda 老师,同时联合了Witney 的教师培训学校。在这70天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中,我们的学习范围涵盖了英语知识与技能,英国本土文化,政治特色,人文风俗等很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了我们的英语综合素质,是我们在思想和实践中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的几个方面让我受益匪浅:
  1. The Oxford Tutorial
  牛津大学的最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是Tutorial。很多大学在此项教学的投资几乎占了总经费的一半,可见其重要性。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海阔天空的议论是很吸引人的,但在议论之后,要交作业。与导师单独见面,宣读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时,导师要评论,要提问,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一周一次,大约2个小时,而且周复一周。答辩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一种深度的思考与探索,使学生处于高速度的思维活动中,不断的汲取知识,提升自我,从而推动自己不断进步。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不仅十分幸运地见到了The Oxford Tutorial:'Thanks ,you taught me how to think'的作者David Palfreyman,得到了他的亲笔签名与赠书,还有机会亲身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的魅力。而这一切均得益于Herman教授的帮助。Herman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最早建立的University College,是Oxford University Union的life member (终身会员),曾是牛津大学教授,现在阿泽德大学备受敬仰。他的夫人,女儿,儿子也均毕业于牛津大学,可以说是"牛津之家"。其中他的儿子Jordan"子承父业",在牛津大学的多个学院担任过讲师,他就运用tutorial 的教学方式。在这种"天时地利"下,我们积极参与其中,过了一次"牛津学生"的瘾。
  我所准备的论题是Which is better for talents ,adverse circumstances  or  favourable circumstances? 我不仅切身体会到思考与准备的"煎熬" 以及面对Jordan "咄咄逼人"的提问时的"被迫"高速思考与应对,而且我深深地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我们是否能运用tutorial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呢?诚然,我们的学生数量过多,学生的基础相对不高,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但从中考英语试题的走势来看,对学生理解,思考,分析的能力考查逐渐提升,而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瓶颈所在,我们可以尝试着灵活运用tutorial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话题与问题,锻炼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这对于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也会督促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识与能力,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呢?探索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但我有心迎难而上!
  2. 对英语文化的全新思考
  众所周知,学好一门语言要学好语言的文化。一说到英语文化,相信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英美文化,这也是所有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必修课之一。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英语文化几乎就等于英美文化。但Doctor Saman的课却让我们耳目一新,掀起了新的思考。的确,英语的根在英美,但现代英语已经被世界广泛地使用,除了英美,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也以英语为母语,还有很多国家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如印度等,这些国家都可以对本国的英语增加,发展,此外还有很多如中国,伊朗等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国家,并有资料记载"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 可以说英语已经世界化了。人们使用英语的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沟通交流,如果与英美人交流,当然要了解英美文化,但如与伊朗人交流,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文化呢?当然是伊朗的本国文化,同时伊朗人需要了解的又是什么文化呢?当然是中国文化。所以英语文化已经在改变了,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还要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其它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的文化,同时还要了解并能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英语语言的作用,跟上世界发展的节拍。
  3. 难忘的一节课----对一种教学思维方式和敬业精神的思考
  "thinking"=? 。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同的答案是思考,但这却成为我们一节课的"焦点"。年过半百的Assad Bib 老师用全新的方式指引我们去思考"What is thinking?" 当我们分小组讨论完,各自呈现答案于白纸展示时,我对thinking 的理解也开始模糊了--第一组 用一个圈图形解释。不同的人对这个图形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句号,雨点,气泡,或事情的完美状态等,由此体现了不同人的"thinking";第二组,用伽利略的高塔实验图解。由猜想到实验求证,体现了thinking;第三组用对thinking进行了词义和用法的解释。当争议存在时,Assad 老师不置可否,又让我们分析一幅抽象的画,并让我们分别回答两个问题"What are they ?"和"What are they doing ?"答案是当然五花八门。而后他又让我们分析了椅子和所属零件的关系,为了让我们深度思考,大腹便便的老师继而连三从椅子上蹦上跳下,还用椅子砸头等,额头的汗已是等不及的滑落······结论得出来了--thinking就是使不可见变为可见,是各力的联系。
  这一节我们上得很辛苦,不仅因为我们由清晰变为迷惑而后又变为清晰的思考探索不易,还因为我们的时刻都在为他的忘我"胆战心惊"--他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讲授,他蹦上跳下的"惊险",他用头击椅的"猛烈"······这是一种震撼,是一种真正的师者,他的忘我只是为了一个词语--教师!他的敬业给予我很多思索与收获,虽然这是他仅上的两节课中的一节,但这却成为我最难忘的英伦记忆之一。
  4. 最难忘的Professor Herman
  一位年逾七旬的白发英国老人,一位德高望重,众人敬仰的前牛津教授,一位知识渊博,工作敬业的老师,一位和蔼可亲,喜好中国文化的老朋友······这就是我们最难忘的Herman 教授。我们都亲切地叫他Herman。在他的努力下,我们在牛津的学习生活平添了更多的收获和喜悦。古朴典雅的牛津石道上留下了他领我们参观的蹒跚脚步,仿佛耳边还回荡着他对牛津城的娓娓道来;彩光绚丽的点灯节中,有他携我们畅游的微晃身影,牛津大学名流聚集的book launch(新书发布会)里有他与我们交流的"眉飞色舞"。圣诞前夕,他邀请我们亲身体验了Christ Church 里的圣诞活动。在牛津罕见的大雪天中,他和家人一直陪我们排队等候直到进场,而后我们才得知他们原本是可以持票先进的!就是这位老人,他骄傲地向别人介绍我们是来自中国的老师;就是这位老人,他可以用汉语叫出我们所有人的名字;就是这位老人,他亲自设计圣诞卡片,并亲笔书写赠言与我们;就是这位老人,他可爱的让我们在高雅的中国茶馆里,围坐在身旁,欣赏他喜爱中国龙井的真诚;就是这位老人,当他得知无意写错我名字的时候,随即发邮件向我致歉,并附发了一份新的名单;就是这位老人,他把我们带到了举世闻名的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牛津出版社,让我们有幸和牛津字典的编辑人员座谈,研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成为英伦学习中珍贵的记忆······
  他虽已满头银发,但却依然魅力无限。于是,总觉得离别时与他的拥抱实在太短!
  5. 与英国小学的亲密接触
  在我们的培训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深入到他们的中学中,去体会英国的中学教育,但在Sarah老师的介绍和去英国两所小学的参观中,我们还是领悟到了一些英式的教育风格与特色。
  英国的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很多学校是由教会创办的。我们所参观的两所教会学校均包含幼儿园在内。学生的年龄约从4岁到11岁。下表展示了英国学校的学期安排:
  autumn term
  9月10日 正式开学
  10月24日-11月1日 学期假
  12月16日-1月12日 圣诞节
  spring term
  1月13日 开学
  2月13日-2月21日 学期假
  3月27日-4月18日 复活节
  summer term
  4月19日 开学
  5月1--5月3日 国际劳动节
  5月29日-6月6日 学期假
  7月7日- 放暑假
  Sarah 老师告诉我们在英国孩子是受到严格保护的。参观学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孩子拍照必须得到许可,否则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甚至我们都不能随便的碰触学生。经过严格的登记后,我们终于走进了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是一层建筑。在实际的参观中,我们的向导都是在校高年级的学生,无一教师陪同。这体现了英式教育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亲身经历了学校的各个年级,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不仅分工明确,讲解到位,还在需要时亲自示范给我们看,流露出他们对学校的喜爱。在这两所学校中吸引我之处有如下几点:
  1.  座位。在幼儿园,学生学习时是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在高年级,学生是有各自的座位的,但并不是像中国的教师那样循规蹈矩,或横或竖,看起来比较随意些,有学生告诉我们大约一学期一换;
  2. 现代化。英国学校的现代化程度较高。每个班级多媒体,电脑,打印机等一应俱全。学校的教学资源丰富,到处可见各类书籍;
  3. 辅导处。学校设有多个单独辅导处。辅导处布置温馨,书籍甚至玩具皆有。其针对的应是我们所说的后进生。由老师单独辅导,这使那些课堂中跟不上的学生可以及时地跟上队伍,避免拉大差距;
  4. 胜于细节。在电脑室的墙上,将真实的电脑各部件拆开展示,一目了然,室外设有养鱼的小水池,外用铁丝网罩住,学生可以安全地近距离观察小鱼活动;
  5. 班级标识。班级的门上不同于我们写几年几班,只标明年级和班主任的名字。我认为这会隐形地增强班主任的主人责任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工作;
  6. 违纪处理。学生如果违纪,劝告不听,便坐在门口的椅子上警戒,如不改,换坐到门外的椅子上反思。可见,无论中西方教育,相关的处理措施都是必要的;
  7. 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学校的每一面墙几乎都在"说话"。主题丰富,内容多彩,涉及广泛。尤其在学校的入口处,可见各国语言的欢迎语,甚至在卫生间的墙上,也用各国语言进行标识,体现着学校中各国孩子的平等地位。
  8. 午餐。可自带也可在学校买。特困的可以申请免费。
  9. 课间活动。学生的课间活动丰富。可室外玩耍,也可到室内休息处看书,甚至上网冲浪。
  此外,最让我过瘾的是我们两位中国老师给外国学生上了一节中文课,并接受了学生的自由提问。看到他们频频举手,发言,显露出对中国的喜爱,好奇与向往,我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团队中的一名女老师生病了,但是在我们全体队员以及领队的照顾和护理下,很快顺利康复。
  综上所述,英国的学习之旅虽已结束,但我们所收获的财富却是无限的。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有机会能到真正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养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培养了我们新的思考方式。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只要我们肯用心去思考探索,博采众家之精华,寻找最佳的切合点,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精彩的。
相关新闻